• 首页
  • 关于我们
  • 发展历程
  • 技术实力
  • 媒体中心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 品牌故事(厂志)
  • 空
 
品牌故事(厂志)
北方制桶设备《厂志》(第27期)职工队伍
[发布时间:2023-10-09 08:47:27] [阅读次数:840次] 

职工队伍

第一章 干部 

第一节 干部组成与管理

       建厂初期干部主要来自解放前的管理人员和上级主管部门配备的人员。1962年初组建党委后,随着生产发展和工作需要干部队伍逐年增加,其主要来源于主管部门以本系统调入;国家分配的部队转业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从工人中培养选拔;从系统外调入。


     1972年以来,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厂人数逐年增加,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得以充实,文化机构有了明显改善,1985年有正式干部154人,大中专毕业生7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7人,除此以外,尚有工人在干部岗位上工作的(暂享受干部待遇)。


     厂干部管理工作,建国初期由党支部负责。1953年由党支开始建立健全干部学习,劳动,考核制度。六十年代初制定了干部学习,劳动,考核制度。1962年初组建党委后,干部管理形成了较完整的制度,由组织科负责,初步建立了干部考核工作制度,加强了干部政治业务学习,提高了各级干部的素质,定期考核干部的政治业务学习情况。考核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1984年,企业进行整顿,根据领导班子的四化方针,厂级领导班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组建的厂级班子平均年龄44.6岁。


第二节 专业技术干部

       50年代初期,桶厂的专业技术干部主要是聘用解放前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技术工人和录用本地的技术2人。


      1962年后,桶厂的专业技术人员逐年增加,其主要来源是各大中等院校毕业生和桶厂自己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其他厂矿调转来的。


      1960年,桶厂根据本人生产实践经验和工作需要,经沈阳站批准授予吴玉岐、刘德生、孙振国、孙巨才、刘凤玉、孙玉才6人为副技师。


      1981年至1983年,对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干部进行理论考试,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晋升为工程师的5人,助理工程师11人,技术员1人、会计师1人、助理会计师1人、助理统计师1人、医师1人。


     1988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对专业技术干部进行了文化课考核,专业理论考核、桶厂聘任工程师15人、助理工程师14人、技术员1人、经济师3人、助理经济师18人、经济员1人;会计师1人、助理会计师13人、会计员6人;统计师1人,助理统计师8人、统计员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5人、医士1人、药师1人;助理馆员3人。


 第三节 军转干部安置

      1950年至1987年桶厂共接收军转干部44人,均按军转干部政策进行妥善安置。其中先后有15名转业干部先后安排在厂级领导岗位,其余同志也做了妥善安排。对1977年复员的干部,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本厂工作实际需要,有7名同志办理了复员改为转业手续。对其工作也做了适当调整。根据军转干部的工作实际表现,有的该提职的提职,较好地发挥了军转干部的作用,他们中大多数是桶厂领导骨干。86年桶厂被评为市和省军转安置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桶厂做了经验介绍。


第四节 老干部工作

      1984年以来,相继有大批老干部离休,离休老干部的日常工作由组织科代管。


      1986年3月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桶厂设老干部科,工作人员2人,离退休老干部39人,其中离退休后享受市地级待遇的5人,“九三”前参加革命的6人,享受县处级待遇的20人,一般待遇14人。


     老干部科成立后,定期组织老干部参观工农业生产建设,或组织到外地健康疗养(每期15天至20天)。按规定每年给每个老干部拨款500元,作为活动经费统筹使用。卫生所为老干部设立医疗档案,并有专员负责,定期为老干部做身体检查。1983年和1987年桶厂两次为职工分162户住房。其中老干部占24户,占分房户14.7%,较好地落实了两个待遇。

第二章 工 人

第一节 工人组成

       桶厂1950年恢复生产以后,只有100多名工人,这些工人除保留原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技术人员外,多数是由当地招用的。


      1958年,1959年至1962年先后以北票、营口纺织厂、营口火柴厂、营口市水产修造船厂和营口学院转招近400名工人。


     1970年11月,桶厂根据中央国务院70(9)号文件精神将63名临时工,(原修鞍营铁路工人)录用60名全民固定工人。


     71年,由于桶厂炼矽钢,经市劳动局比准,从营口县、盖县、录用还乡、下乡共60人并从市内中学直接录用毕业生45人。


     1979年为充实桶厂装卸队人员,以厂劳动服务公司借转25名青年工人在厂混岗(后来增至30名)。1985年7月将混岗工人录用为全民合同制工人。桶厂工人现行《中石化》规定的工资制15级(特一、特二)。


第二节 文化

       建厂初期,桶厂大多数工人没有文化,为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配备两名教师做扫盲工作。从1952年到1958年共扫除文盲202人。


      1956年桶厂完善了职工业余学校,有主任一名,教师六名。设有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按教学计划进行正常的职工教学工作。


      1958年“大跃进”冲击了业余文化教育。到1959年夜校停办。1980年4月20日,桶厂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同年6月经沈阳石油站批准,成立了教育科。6月18日厂召开了第一次职工教育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教育委员会全体同志和各车间的工会主席,会议落实了文化,技术学习任务。当时采取自愿参加文化,技术班学习。文化班有初中数学三个班176名学员;技术班三个168名学员,文化班入学率占厂职工的16.10%;技术班入学率为15.3%。


      1981年,开始组织青工脱产培训,配备了得力人员任专职教师工作,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实施。桶厂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1981年)8号文件,有计划的对青工进行初中文化补课。全厂青年职工398人其中属于文化补课的对象有234人,占青工的58.9%。


      1985年先后办了六期脱产培训班获得市职教办发的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书的有211人,占应补课对象的90.1%;属于初级技术补课的对象218人(包括制桶工42人)。


     1986年以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的形式,对车、钳、铣等10个工种105名青年工人进行初级技术补课。经过考试由沈阳分公司发给初级结业证书101人,合格率为96.2%,占应补课对象的46.3%。1987年对锅炉工、电工进行初级培训,又有34人获得结业证书加上上年合格的共计135人,占应补课对象的61.8%。


      在开展中级培训方面,全厂冷加工的各工种的青壮年职工参加了中级技术培训班的学员有65人,占中级工应培训对象的32%,用一年多的业余时间达到了国家大纲要求,完成数学,机械制图等5个学科的教学计划,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这些中级工的技术素质。


     厂党委非常重视职工教育工作,在组建教育科之后,建立了教师办公室,配主任一人,专职教师六人。84年结合企业整顿,建立了专用教学基地。校舍面积为1255平方米,专用教室三个,213平方米,购置学员桌凳150套,图书资料1000余册。因此,经市职教办验收,于87年5月批准建立桶厂职工学校。在六五期间,桶厂为职工教育投资4500余元。在完成文化补课任务之后重点抓了两件事,一是继续抓好初级技术培训,为推行中级技术培训做准备;二是在职工中办起了高中班,推行中等教育。于1985年11月,经市职教办批准,办了一个文科高中班,学员37人,经过了一年多的业余学习,由市职教办考试5科全及格的24人,毕业率为64.8%。除此之外,在市其他办学单位获高中毕业证书的有26人,在将近二年时间里共培养出高中毕生50人,占青工的15.1%。


第三节 学习进修

      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在初中补课的基础上,采取有计划,有重点的向社会各类学校输送学员,培养人才。在市夜大,电大,函大学习的青年职工有37人。截止87年已毕业的获大专文凭的有19人,仍在大专学习的有18人,工程技术人员补外语的有9人,已结业3人。

     参加各种技术短训班的青年工人有69人,干部业务学习的有106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班学习人员已达职工总数40.4%。


 
 
主办单位:营口北方制桶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市场部电话:0417-3288192 备件销售热线:0417-3288192 售后服务热线:0417-3288153
公司地址: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市新联南大街109号 辽ICP备05010392号-1 辽公安网备:21080302000298
版权发布:营口北方制桶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