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我们
  • 发展历程
  • 技术实力
  • 媒体中心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 品牌故事(厂志)
  • 空
 
品牌故事(厂志)
北方制桶设备《厂志》(第30期)党群工作
[发布时间:2023-10-09 09:09:53] [阅读次数:835次] 

党群工作


第一章 党的组织

第一节 党的建设

      1950年营口制桶厂恢复生产不久,就建立了党支部。由当时的储运科长杨兴发兼支部书记。总共有十几名党员,多数是军队转业的。党支部由市委直接领导。


     1953年党员发展到30多名,建立了党总支,厂长王毅兼书记,李恩典代理副书记。不久,市委派邬栖林任副书记。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


     1963年党员队伍进一步扩大,有70多名,党总支升格为党委,黄士杰,段国礼任党委副书记。文革期间党组织受到冲击。一度桶厂党组织生活陷入停顿状态,党员政治素质下降,有的不起党员作用。1968年由军代表杨振权,高明学,工人代表王元歧组成整建党小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组织进行了思想整顿,充实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三先两优”活动,使党组织生活正常化。


    1984年,桶厂在企业全面整顿中,将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吸收到领导岗位,厂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比整顿前降低3.3岁,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均有提高。


    1950年以来,桶厂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1987年全厂共有党员286人,他们在各项政治活动和生产建设中都发挥了先锋队的应有作用。


建厂以来党员发展年度统计表


第二节 纪律检查

       1963年4月24日,营口市委转发市纪委《关于坚强纪检队伍力量》的文件后,于1963年末市委任命曲日辰同志为桶厂专职监察干部。


       1964年代显琴(女)同志接替曲日辰的工作,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党委受冲击,监察工作被迫终止。


       1979年7月10日经沈阳石油采购供应站党委批准,桶厂建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唐余和任书记,武士兴任副书记,委员有:蒋维达,李文学,姬亚琴(女)。1983年桶厂召开第九届党代会,原纪律检查委员会成员再次当选。  

      

      1986年9月桶厂第十次党代会选举通过了武士兴为副书记(按正科级管理),史洪利,李长安,李梦林,尚士东等4名同志为纪律检查会委员。尚士东为专职委员(按副科级管理)。


     自桶厂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后,纪委开展了监督检查工作,平反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冤假错案,调查处理了一批违纪和不正之风的问题。制定了具体制度,配合党委开展了整党和端正党风活动,加强了对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维护了党的纪律,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节 党的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决议,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群众,鼓动群众。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 文明建设,调动广大职工为建设现代化祖国,为提高生产努力做贡献。除此之外,还要指导和配合群团组织做好职工群众的有关工作。


     根据上述要求,宣传部门在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导师和领导人的著作,学习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哲学以及中共党史,学习时事,政治和各时期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党员和职工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1966年涌现出一名市级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李绍全。厂内曾多次表奖过政治学习方面的积极分子。


     为提高宣传工作,认真抓了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的建设,广大骨干在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较好的完成了党委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任务。


     从1984年企业整顿以来,党委制定了宣传工作责任制,政治思想工作细则等。逐步实现政治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已经建立起一支拥有314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有理论骨干23名。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基层支部设分会11个,共有成员51名。根据各时期的工作召开研讨会 ,向局,市研究会推荐优秀论文,参加上级研究会的讨论研究活动。建立宣传报道队伍,为电台和报社写了大量稿件。自1986年以来,办了厂报,每半月出一期。


     近年来,宣传工作还负责普法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1.宣传报道工作

      1969年营口制桶厂成立宣传报道组,隶属于宣传科。主要任务是厂内广播,配合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宣传新人新事,并向上级报社,电台投稿。

     从1969年至1987年累计向电台和报社投稿160余篇,有100多篇被采用。其中有反应党委抓政治学习的经验,有宣传生产大好形势,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成果,工业支援农业,新人新事新风尚等稿件。


      厂报道组成立后,各车间也成立报道组,形成报道网。曾多次对报道员进行培训。先后送十名同志去市内新闻部门参加培训。厂报道组于1972年被局授予先进报道组。于1979年后厂不再设报道组,而是由宣传科一名同志负责厂内外的通讯宣传工作,各车间也有分工负责宣传报道的同志,继续担负起宣传报道工作。

    2.报刊订阅

     最近几年,每年订阅报刊200余份,费用支出达8000元左右。宣传科的政治宣传干事兼做报刊订阅发行工作。厂设一名专职报刊收发员。中央,省报发放到车间,科室;市报发放到班组。


第四节 信访工作

      桶厂建厂后,由厂长办公室负责信访工作。1968年末在厂革委会办事组(后在生产组里)设有兼职人员负责信访工作。


      后期由于来信来访的问题逐年增加,为适应工作需要,于1973年在厂内办公室里设专职信访人员。先后有姜宝德,陈守利,姜宝生,陈友奎,周砚田,高树勋,于源志等人负责过信访管理工作。信访工作的职责是:1.在厂领导下,根据上级信访部门的部署,领导批示和实际情况搞好信访工作。2.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耐心听取来访人员的陈述,认真向来访来信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调查研究,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减少重访和越级上访。3.注意掌握上访动态,及时提供信息,当好领导的参谋。4.对上访的问题做好分类,对重要的问题立案调查,坚持案情清楚,结论正确,符合政策,使结案工作一次处理完毕。对要求过高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按政策办事。5.搞好业务建设,积累,综合有关信访资料。


     1969年,被市评为信访先进单位,(通报表扬,主要是对来信来访处理的及时,落实的较好。而后是对青年下乡及回城安置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6年后,对要求落实政策人员的来信来访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曾先后为8名同志落实了政策,平反了冤案错案。

    1986年被站前区评为“调节接待”先进单位。


第二章 工会组织

      桶厂的工会于1950年正式成立,第一任工会主席魏凤林。工会的主要工作是围绕企业生产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发放退休工人的工资和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配合国家各个时期形势,组织文艺骨干演出文艺节目。讨论和评审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等。


     1984年工会领导调整,赵润起任工会主席并享受副厂长级待遇,工会专职委员从原来一般干部待遇晋升为副科级待遇。

历届工会组织负责人任职表



第二节 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企业工会委员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常务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


      桶厂的职工代表大会每两年换届一次,每年召开例会两次。在大会期间,厂长总结上年的工作情况,布置今后的工作计划,审议企业重大决策;民主讲评领导干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及职工生活福利,讨论研究解决职工要求和意见。


      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按职工总数的7%民主选举产生,在代表的人选中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女职工都占有相应的比例。大会前,由各级代表广泛收集职工意见,经提案审查领导小组集中分类整理交给大会主席团审议,形成大会议案。大会期间,由代表组成的主席团主持会议,不是代表的各级领导列席会议,既了解大会精神又可答复代表咨询。闭会后,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监督检查提案落实和各部门整改情况。


第三节 女工工作

     桶厂女职工人数占全体职工25%。1981年通过民主选举成立女工委员会。


      桶厂女工委员会由11人组成。下设11个基层委员会,由各车间兼职妇女委员担任车间的女工工作。


      女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动员组织女职工参加两个文明建设。2.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3.配合医务部门做好妇女的“五期”保护和妇科检查防治



     桶厂自建厂起就成立了团支部,当时由董文瑞负责团的工作。由于团员少,在党支部领导下过组织生活。自1962年成立团委以来,加强了团的组织建设,在各生产车间分别成立了团支部。设立了团支委会,并能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厂内及社会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同时配合党组织搞好各项政治活动,起到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团组织遭到破坏,工作陷于瘫痪状态,后期进行了组织整顿,恢复了组织生活,也发展了部分团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团组织进行了思想整顿,充实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发展了大批团员,培养了部分团员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


     桶厂团组织成立几十年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了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情操,发挥了党的助手和突击队作用,对桶厂的“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团的工作恢复了正常,团组织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对团员青年加强理想前途和革命人生观教育,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五讲四美”“学雷锋”“学英雄,树新风”等活动。成立学雷锋小组17个,为您服务队14个,除在厂内做好事外,还组织团员到敬老院为老人理发,擦玻璃,打扫卫生等。在1983年开展的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中有19名团员青年被厂评为“文明礼貌”先进个人。


      团委在围绕生产方面,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了“增产节约”“创一流,夺高产,争效益”“爱本岗,创最佳,做四有”等活动。1984年企业整顿中,组织全厂团员利用业余时间平整厂内篮球场地面积达525平方米,修整厂门前水池打木桩280根,清除废桶20余个。受到厂领导及全体职工的赞扬。在增产节约活动中,仅在企业整顿期间回收废钢铁40余吨,给厂创造了价值,又增加了团的活动经费,同时也是对团员和青年勤俭节约的实际教育。

     厂团委结合青年特点,组织了棋赛,球赛,长跑,征文,歌咏赛等活动。在1984年参加商业局团委组织的“百题赛”中,取得全体第四名。歌咏赛荣获局第三名。



第四章 民兵组织



   第一节 民兵建制

      1963年10月,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以及人民战争的思想,组建了制桶厂民兵团。并遵循党管武装的原则,为加强民兵建设,党委,支部两级班子都设有武装委员。


      民兵团部下设3个民兵营,8个连,21个排,53个班。有专职民兵干部两人。


     一个月后,为便于民兵工作,取消营建制,由团部直接指挥各连。团、连干部由厂、车间相应职务的党政负责人担任。


     民兵技术训练由营口军分区指导。

     为加强民兵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厂于1963年成立武装部,由代运利同志任部长,1971年起,由张新春同志任部长,1984年由王彩鑫同志任副部长。1987年由陈友奎任副部长。


     桶厂民兵组织建立后,按照民兵工作“三落实”的要求,每年进行一次组织整顿、思想教育,并对基干民兵进行队列、射击、投弹、刺杀、爆破等5大军事项目的训练和考核。训练期间每年一般为一个月。1975年以后,根据上级军队部门安排,每年训练最多不超过两个月,最少不低于20天。


      1975年获省军区颁发的“民兵高炮打靶”训练成绩优异奖。

      1978年在全省民兵高炮实弹射击中获第三名、并获省军区颁发的“民兵高炮实弹射击成绩优异”奖状。1979年在全市民兵高炮实弹射击中获第一名。荣获营口军分区颁发的高炮实弹射击班总分第一名。

     1983年至1985年连续三年获营口军分区颁发的“高炮实弹射击成绩优异”奖状。


      高炮连还多次受到站前区武装部的表彰。厂武装部多次被授予“三落实”先进单位。


      桶厂设有武装库,多年做到不丢失,不损坏,不生锈。1983年被授予“ 武装管理红旗库”。


     桶厂民兵在生产、工作及义务劳动中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加厂内治安保卫工作和上级派给的其他工作任务。另外桶厂民兵还多次为农村做人工降雨及驱云防雹以及参加抗洪、抢险、救灾等活动。对保卫国家财产和各种救灾工作中起了应有的作用。


第二节 人防工程

      桶厂人防工程是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精神,按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的指示和要求,于1972年9月11日的破土动工,投资72206.67元(上级拨款40000元,厂投资32206.67元)。当时在厂党委领导下,成立了人防工程领导小组。由王洪涛、张新春负责。赵希财直接指挥施工。人防工程由厂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工程建设面积达452.25平方米,于1973年10月25日防空洞建成,但没有装修,至今还不能使用。

附录一

营口市报

1957年2月27日报道


制桶厂职工创造新经验

突破大桶装载记录,节省车皮降低运费

      本报记者报道:营口制桶厂储运车间职工,“多装一个桶能给国家节省一元钱,少用一个车皮就给国家节省一分运输力量”的口号下,创造了“多快好省大桶技术装载法”。过去每车装载273只大桶,现在可装350只;装车时间由过去45分钟缩短到25分钟,如按全年生产计划计算,可节省车皮261个,全年可为国家节约22190元。这个办法实行后,不仅包装整齐简便,行车安全,还能节省车皮,对解决当前运输力量不足有很大作用。


      2月20日,中央铁道部、商业部和粮食部等部门联合在该厂召开了“装载大桶示范表演会”。来自全国铁路、石油、粮食系统和军委后勤各部门180多名代表进行了实地观察,讨论。认为这是个成功经验,准备在全国铁路、石油、粮食系统中推广。



附录二

桶厂厂志第一部编辑人员

《营口制桶厂志》编辑人员

刘金忠、赵润起

李恒媛  陈铁树

原培业

张风兰、包园珍



      本志第一部,编修工作始于1986年7月,经过拟定提纲、搜集资料、修订编目、试写初稿、统审贯修五个阶段,于1988年7月完稿,历时两年。


       为编修本志,工作人员曾先后在长春图书馆,辽宁省档案馆,营口市档案馆,营口市公安局档案馆,营口日报社资料馆和营口制桶厂档案室查阅了近千卷档案、搜集文字资料15万文字图表、从而保证了本志的真实、连贯和完整。


      本志编修过程中,得到了营口市地方志办公室,营口市商业局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营口制桶厂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曾在营口制桶厂工作过的老同志和全厂职工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本志问世之际特致谢。


北方制桶设备《厂志》第一部连载完毕。

第二部正在编写中,敬请期待......

 
 
主办单位:营口北方制桶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市场部电话:0417-3288192 备件销售热线:0417-3288192 售后服务热线:0417-3288153
公司地址: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市新联南大街109号 辽ICP备05010392号-1 辽公安网备:21080302000298
版权发布:营口北方制桶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